一、“那一次,我读懂了大度”作文不少于600字 不要网上抄的!
那一刻我读懂了大度
大度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惟有大度的人,其信仰才更真诚。最难得的是那种不求回报的给予,由于它以爱和大度为基础:要取得别人的宽恕,你要宽恕别人。虽然我们不求回报,然而美妙的质量总会在最后显露它的价格,更让人感激。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样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大度,是一束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误解这座冰雕融化;大度,是一座亮丽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者找到航行的港湾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当你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请别忘了:大度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
二、“生活需要宽恕”的作文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灵魂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灵魂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的是,心灵是怎样的选择。当一个
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在。由于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们如果由于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由于整天想着怎样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由于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由于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在,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写法的话题作文。文章先由两段由头引出“心灵应选择宽恕”这样一个话题。第一段是比喻性的由头,饶有诗趣,耐人寻味。第二段是以触动读者心灵的典型事例作由头,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平静。
接着,文章以三部分论证了“心灵应选择宽恕”的理由。作者没有脱离“心灵的选择”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全文道理虽说得不算特别深刻,但亦情亦理,贴心顺耳,如涓涓细流,荡涤胸襟,净化心灵。
三、宽恕别人的作文有的给我一篇
再次踏进教室。几乎与记忆中的没有何太大的变化,扑面而来的依旧是学校中墨守成规的浓烈气氛和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青涩味道。
她佯装从容地走上讲台,望见的是台下几十张和她一样年轻的脸和那种稚气未脱的微笑。霎时她本已平静下来的心又一次翻腾了起来。她极力使自己的声音不再颤抖,轻轻地说了声“上课”,但声音里依旧夹杂着无法掩盖的拘谨。
这堂课本应就这样相安无事地上到结束,直到她犯了那个小得不能算一个错误的错误。当她很天然地写下解题的经过时,整个教室霎时沸腾了起来。几位男同学放肆地对着黑板指手划脚,随意地指出她在书写经过中错误。她茫然地望着台下,却对上了他们轻蔑的眼神和讥笑的神情。她的心倏地一紧,用小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了句“这有关系吗?”可这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宽恕,而是使他们更起了兴致,索性毫无避讳地大声喧嚷了起来。而她则憋红了脸,窘迫地靠着讲台,紧咬着嘴唇,低头听着同学们说不出是嘲讽还是责备的批评,仿佛她才是那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的孩子。
事务的小编觉得是她无奈但也慎重地道了歉,这才使当时混乱的场景得以平息,可我清晰地感觉到她纤细、浓密的睫毛不自觉地抽动了几下。
我当时也坐在台下,虽不至于强烈地指责,但也依旧漠然地看着这场类似于闹剧的闹剧,仿佛她一个被指责但却得不到任何同情的罪人。
但当我瞥见她通红的脸颊和苍白的嘴唇时,又不禁心中升起了些怜悯。我知道她是我的老师,我是没有资格像长辈那样宽恕甚至安慰她。但在她转身的瞬间我又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
她是那样的年轻,年轻得连那灰色的风衣都被她穿得整整齐齐,就像穿着昨日的校服一样了。齐肩的长发被齐齐梳在耳后,没有随意,有的只是慎重。
她大概也就二十出头吧!或许这只是她在做了十几年学生后,第一次脱去青涩站在这个讲台上,面对着与她相差不了几岁的孩子时,又有谁能不紧张呢?何况她也才是个孩子。而我们这群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又有何权利去斥责她,而非宽恕呢?
或许在十几年后,我们也会像她一样站在这里接受别人的检验,暂且不提我们能否像她一样走到这一步,即使走到了,又有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呢?
到那时,或许我们会企盼宽恕,但为何而今我们却不愿给她哪怕一点点微笑的宽恕呢?
我真的不知该怎样表达我这种情感,只能说一句:
别责怪她,她或许只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