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普列汉诺夫(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俄国“革命者”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笔者按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每天推出一位历史中的大人物,从他们的兴衰之中捕捉可以学习的点滴,力求每天给读者带来一份深度解析的阅读盛宴,笔者力求每位人物都公平公正看待,给读者每天带来一丝对于学习历史的快乐。

 
 
笔者导语: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普列汉诺夫热心于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普列汉诺夫着手翻译俄语版《共产党宣言》,他见过恩格斯等共产主义思想者,可在之后的道路上似乎陷入了思想的困境中,他游走于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俄国民主主义之间,那么他有什么成就,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普列汉诺夫(1856年12月11日-1918年5月30日),,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军人的家庭,母亲是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的侄孙女,他童年时代受到了良好教育。之后进入军校和彼得堡矿业学校学习,在当时俄国内部的革命热情逐渐出现,这使得普列汉诺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学习他秘密前往巴黎结识了一些朋友,至1878年他成为《土地与自由》的编辑。革命者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革命者最终刺杀了他。
 
但这并未换来他们所渴望的成果,普列汉诺夫也被迫逃亡,在这一时段他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这似乎给了他一种全新的思想启示,普列汉诺夫着手翻译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在1882年普列汉诺夫认为自己已经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把精力放在了翻译马克思思想的著作上,在期间他还和一些带有共同的理想者建立“劳动解放社”。这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
 
由于成绩斐然他代表俄国受到邀请去出席第二国际大会,在发言中认为工人运动将是未来俄国革命的关键,这受到了恩格斯的赞许,之后两人见面。所以普列汉诺夫可以说是俄国或苏联革命中早期先行者并且真正与恩格斯见面过的俄国人物。
 
到了1893年他再次出席第二国际的大会,再次见到恩格斯并且与马克思的女儿交谈,到1895年列宁以养病的理由前往瑞士与普列汉诺夫会面,之后普列汉诺夫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他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
 
而第二次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中,是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的大会,马尔托夫与列宁发生了争议,双方就如何发展俄国革命产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普列汉诺夫支持了列宁。可之后普列汉诺夫又转而支持孟什维克的马尔托夫,之后他的人生就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颠传,并不能说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更像是一个不愿意看到两派分裂的人,他希望能够团结起两个派别,在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他回到了俄国。但他仍未能双方的分歧,最终他在1918年离世。
 
那么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又该如何去理解?
 
笔者并不按照投票中结果来评价孟什维克为少数派,亦不评价布尔什维克为多数派,两个派别中有很大的一个关键就是孟什维克更像是理论派而布尔什维克则是实践派,从本质上说两派都支持共产主义思想,却为何分道扬镳?
 
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可以很好的看清俄国与苏联的发展,当共产主义思想出现以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早期理论家将著作和思想翻译成俄文在俄国传播,早期支持这一思想的人大多为学者和年轻革命者,对于革命思想的信仰使得他们成为革命者,但是不同在于他们是理论派还是实践派。
 
理论派是渴望完全按照共产主义思想去实现革命的一派,但是这思想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是如何在一个落后地区发动革命的问题,当时的沙俄虽然逐渐取消了农奴制向他们希望的资本主义化发展,但显然其社会中的社会资源快速的聚集,导致了贫富差距更加加大,所以如何在一个差距极大的地方实行革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构建这套方案的便是列宁,列宁作为共产主义实践派领导了俄国革命,他渴望的是构建起一个可以切实行动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在孟什维克看来是破坏了革命的思想,这是双方分道扬镳的关键。在一个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地区,想要完成革命就必需要建立起的是一套以民权为根本官权为辅助的官权体系,再加上新文化的支持才能完成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但构建这一切的社会资源基础却十分不均,这势必会造成生产力不均导致分配不均的产生。进而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因为社会资源和生产力低下造成的。
 
但显然在孟什维克眼中,认为这是布尔什维克偏离或者背叛所致,可俄国革命想要进行就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孟什维克虽然理论非常全面,却不能真正高效的将革命实践组织起来,造成了俄国革命中关于沙皇或者资本势力与孟什维克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则被布尔什维克视作机会主义或者取消派等。
 
最终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组建了苏俄式的实践体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这意味布尔什维克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孟什维克逐渐转为弱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该如何看待孟什维克?
 
孟什维克中很多人不但不支持布尔什维克,甚至连发动革命的本质也有否定,但不能简单认为这些人只是机会主义者,而是俄国革命中以孟什维克为代表的理论派如何看待实践派的行动上。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有一个难以改变的基础,即引发革命之前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社会中的生产力非常不均,可分配用的社会资源非常稀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以革命的方式去取得胜利,则很难通过议会选举等方式进行,若是想要发动革命,就必须要有成熟的组织与系统才能实现高效率,但这一点是孟什维克反对的,孟什维克认为这是对理论的背叛,但如果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看,这显然不能怪罪到布尔什维克的头上,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的努力俄国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
 
苏俄建立以后,其他国家大为震惊纷纷发动讨伐战争,苏俄通过重新整编军队发动了保卫战争,击败了被称为白军的势力,之后改革成为苏联,这一行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组织的构建上。所以理论派与实践派之间存在着一个矛盾,正是这个矛盾造成了俄国革命问题的隐患。
 
关于普列汉诺夫有一个说法,普列汉诺夫留下的所谓“政治遗嘱”在1999年被突然发表,关于遗嘱是否存在和真伪俄国内部进行辩论,在所谓的这份遗嘱中他甚至预言了俄国革命的未来,但由于存在巨大争议笔者不就遗嘱真伪提出看法。
 
而是要分析的苏联革命为何走向失败,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便在于,俄国缺少新文化的支持,从俄国早期的发展至封建制度以及之后的资本化改革中,都有一个关键人物可以作为改革的支撑,即王权。通过国王或沙皇构建起一个以王权为根本族权为辅助的体制,使得沙皇政权存在了几百年。
 
但是新的俄国革命是以民权为根本的,列宁构建了新的制度,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支撑起民权的新契约与文化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再陷入到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争中,俄国革命逐渐陷入了族权化的争斗。
 
由于没有新的文化支撑新制度的构建,导致以各种理想为出发点的意见分歧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势力派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出现后他的新制度在还能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确实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缺少了新文化的支持,内部的争斗逐渐上升,导致原本是弱势但善用使用族权思想的斯大林成功击败托洛茨基,之后苏联逐渐陷入的是族权化发展中。
 
新制度的官权体系逐渐族权化,导致苏联陷入了一种苏联式的官僚体系中,最终由于不能处理不同势力的关系,导致各种打压出现,这些打压的出现激化了不同势力间的矛盾,当矛盾上升到极致的时候,官权的能力越来越差。使得当时的苏联只能依赖其内部的俄罗斯势力去压制其他势力,再加上进军阿富汗的失败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爆发,俄罗斯对于苏联的支持突然转变,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所以不管普列汉诺夫的遗嘱是否真实存在过,其隐藏在俄国内部的矛盾与隐患却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失败。苏联的失败不能简单的视作是个人行为所致,而是在于在新制度出现以后,却没有得到打开崭新民权时代的文化契约钥匙,不能建立社会中的新文化构建,就不能压制族权思想的兴起,最终也不能抑制官权族权化的发生。
 
又该如何看待普列汉诺夫本人呢?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革命早期的革命者,他的成功在于他积极帮助俄国找到了革命的方向,但他没有能够找到支撑新制度的新文化形成配套关系,造成了之后因为社会发展问题出现的理论派与实践派之争。而普列汉诺夫则游走于两边,希望双方可以完成和睦,但显然这一期望最终失败。导致失败的根本在于俄国和苏联在革命与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找到新文化作为支撑新制度的钥匙,所以逐渐旧族权文化将苏联的官权族权化,导致了最终衰败的产生,而普列汉诺夫内心的想法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冷暖自知了。

·END·
 
关注公众号:博通聊聊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章等待着您
博通聊聊每日的深度优质思考盛宴

微信号:博通聊聊

打赏作者将为您持续带来更好的文章

普列汉诺夫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