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散文界】骆洪宾 | 一城三湖古今情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杨默)

/预估阅读时间:16分钟/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正文:6008字-}|人以地名,地以人名|
:天下盐利淮为大南北交汇
一城三湖古今情

文 | 骆洪宾
暮春初夏之时,在苏北老淮安古城里行走,遇见一城三湖的美丽景致。抚今追昔,思绪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倘徉。
—题记
|SANWENJIE·「壹」|
/
(图片来源:百家号/Huan球旅行酱)
淮安城,建城历史已有2500多年,位于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历史上就是一座经济和军事重镇,向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赠楚州郭使君》一诗中描绘了当时淮安城的状况:“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推身上,何啻林宗与细候。”中唐时期诗人、淮安人赵瑕在其《忆山阳》诗中亦描绘了自己的居宅和当时淮城的优美景色:“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陂连。芰菏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城凝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镇淮楼,雄踞于古城中心,巍峨高大,历尽沧桑而古貌依然,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镇淮楼自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淮安是一座因运河而兴起的城市,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明清时期总督漕运部院设于此,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淮安府署坐落在城中心偏北的位置上,历史上最大管辖区域二州、九县。现存府署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城中驸马巷,有一代伟人周恩来故居;县东街,有鸦片战争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关天培祠;西长街,有精于算学、医学、水利、留心西洋科学的刘鄂故居……
城西北隅的河下千年古镇,漕运鼎盛时期,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节,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河下为淮安的重要商埠,运河码头上,辕辑交替,物产汇聚,千檣云集,人来人往。古镇里,商贾簇拥,百业兴旺。现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抗倭状元沈坤纪念馆、巾帼英雄梁红玉祠、民族英雄左宝贵墓、温病专家吴鞠通中医馆、闻思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
《运河之都淮安》一书的《淮安三城新夹旧》记载:“淮安城分为旧城、新城、夹城,俗称‘淮安三城’。”三城连为一体并不大,仅有9平方公里。在城中行走,方知巷多、庙多、河多、桥多……其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那一条条悠长的小巷,纵横交错成古城的血脉,如同历史的小河,让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在中间流淌,然后去弄湿每一个涉足者的思绪。每一条小巷不论长短,都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充滿诗情画意的巷名,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如驸马巷,有明代驸马府的遗迹;龙窝巷,有宋太祖赵匡胤率领禁军攻克楚州(今淮安)时下榻于此和巷内的一口千年古井隐藏一条恶龙的故事;窦娥巷,有“六月飞雪窦娥冤”的传说……
运汇淮交感地灵,千秋人杰灿群星。已在淮安大地上流淌2500个春秋的大运河与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她们用甘甜丰美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淮安人,而且哺育了一座又一座历史丰碑式的伟大人物,如汉赋大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巾帼英雄梁红玉、开国总理周恩来等。走进淮安城,就犹如走进一条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
淮安能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立“运河之都”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四大名菜淮扬菜的发源地。新中国开国大典宴会上,首选的就是淮扬菜。
如今的淮安古城,又增添了许多闻名的景点,有周恩来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秦焕故居、龙光阁、古城墙遗址公园、水上立交风景区、里运河风光带……
城北有湖,城中有湖,城南有湖,三湖半个城,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三湖的一泓野水,湖畔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给这座古城又平添了许多水韵和灵气。
|SANWENJIE·「贰」|
/
(图片来源:网络)
自古有萧湖,景色之秀丽,正如清代程锺《淮邑萧湖游览记》中描写的那样:“淮郡旧城之北,新联城之西,有萧家湖,又名东湖。不知始于何时。……自联城东建,运堤西筑,中间洼下之地,乃悉潴而为湖,以成一方之胜概。湖之南,水田数百亩,中多菰蒲,渔艇往来,与鸥鹭相征逐。滨湖居民多食其利。西侧韩候钓台屹然耸峙,俯临清波,东望无际。台之南,有御诗亭。台之北有漂母祠。侧有蒹葭亭,游人多集于此,流连吊古。”他还写到:“其东北隅曰郭家墩,又曰阮溪,今呼为三汊河,东达城壕,北接魁楼,烟水苍润,昔时名园环筑于此。如明代之恢台园、绕来溪亭,国初之曲江园、梅花岭、止园、华平园、岭云阁、依绿园……诸遗迹皆淹没无存。惟树色溪光如旧耳。”
从千年古镇河下的湖嘴南行百米,萧湖边上的枚亭首先跃入眼帘。枚亭,始建于明代,历代修缮,亭高3.5米,边长2.8米,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中立一长方形石碑,上书“古枚里”三个隶书大字。枚亭是古色古香的一处小建筑,西依里运河东堤,东临萧湖西岸,建在一片旷野之中,旁边树木葱茏、修竹幽篁、野花斑斓,烟波浩渺,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清幽怡人意境。枚亭,是纪念西汉时期辞赋家、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的。河下古镇还有枚公河、枚里街,以示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置身于亭中,那脍炙人口的著名辞赋《七发》,就会在脑海里浮现。
枚亭南不远处,有漂母祠堂一座。漂母施饭于韩信的故事流传千年,人们建祠以示纪念。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的程敏政在七言绝句《漂母祠》中云:“一饭难忘老妪恩,崇祠应出旧王孙。平身推食蒙知己,肯不捐躯答至尊?”祠旁有韩候钓鱼台,御碑亭,均依湖而建。在此处流连忘返,追古溯今,思绪在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里游走,会让人明白“一饭值千金”的意义,也会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漂母祠南十余步有陈烈妇墓、烈妇井,一位陈氏烈妇不从富豪而投井自杀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人口中传颂。
一条东通北门大街、西联里运河的莲花街从萧湖中间穿过,形同杭州西湖之苏堤。夹道两边广植垂柳、桃树,湖中的小岛上有依湖为生计的人家,小木船泊在门前,码头上有浣衣的姑娘,家前屋后菜蔬成畦,阡陌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二里多长的莲花街上凿滿缠枝莲花,以防雨天路滑。这是一条充滿宗教情怀与天真童趣的古道,生长于此和河下古镇的人,谁不“记得小时骑竹马,行歌踏遍石莲花”?汪新甫《萧湖歌》云:“生就天然一画图,红树倒影映珊瑚。石上莲花三十六,步步足踏上天衢。又闻此湖号珠湖,湖底骊龙夜吐珠……”
萧湖中有座三层小阁,名蒹葭亭,是临眺萧湖和淮安三城的绝佳处。
2016年政府投资改造萧湖,2017年12月对外开放。如今,古老的萧湖在保留原有的风貌外,又增添了一些现代化元素,如廊桥、音乐喷泉、夜景灯光等,成为外地客人来淮旅游观光的风景区。
萧湖,已成为淮安古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SANWENJIE·「叁」|
/
(图片来源:网络)
勺湖,位于淮安旧城西长街北段西侧,总面积100亩,水面达60亩。是淮安现存最古老的园林。
勺湖成型于晋代,古称放生池或郭家池,抵西门城墙,濒古运河,有水关与萧湖相通。勺湖水面西南窄而长,东北宽阔近圆,湖以勺名,水微者也。据《淮安府志》记载,勺湖因构筑淮安古城墙,修补取土而形成,是因地制宜、化腐朽为神奇的妙作。
勺湖是淮安胜景之一,古人多有咏赞。清末名著《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就生长在勺湖边。他在《老残游记二集》第七回中写到“这勺湖不过是城里西北角一个湖,风景倒十分可爱。园中有个大悲阁,四面皆水;南面一道板桥有数十丈长,红栏围护;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
勺湖原有志,已佚。游记诗词众多,有传与不传。清嘉庆年间许汝衡的《古郭家池荡舟》,或可想象当年盛景:“每当风日清和,游人宴集,登阁者扶桥而过,几曲长虹;放舟者载酒而来,一弯明镜。四围则垂扬袅丝,半城则落日凝红。鸟语弄烟,笛声摇月,鸭戏舵尾,鹭立舷头。双桡之舫如飞,一勺之湖名雅。去来荻港丛中,浑忘城市;三两柴门掩处,知是渔家。仇池之半村半郭,有如是已;兰亭之一觞一咏,何以加焉。用赋短章,略标胜境云尔。诗曰:小湖一勺舟一叶,舟放湖心荡明月。湖光月光两不分,轻舟掉入烟波窟。烟波绕阁阁岧峣,十丈红栏百尺桥。呼童载酒醉登阁,美人为我吹玉箫。四面风光看不足,垂杨垂柳依依绿。日落城头鸟倦飞,归舟且访曲江曲。曲江楼远一水通,郭外风光又不同。萧萧芦荻深深港,两岸渔家收钓筒。舟人才泊云深处,匆匆又向城中去。城中游舫散零星,残轮仍挂溪边树。”淮安府山阳县人、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徐钟恂《为汪澄泊题勺湖图》,清人周孝楷《别勺湖用别西湖韵》,均为赞美勺湖美丽景致的好文章。
踏进“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富有浓厚佛教风格的文通塔,巍然屹立于勺湖之畔。文通塔始建于宋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原为木塔,现存砖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层八角,青砖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高十三丈三尺(44.1米)。青年时曾记得,进入一层塔内,四尊释伽牟尼塑像头顶华盖,相背而坐,面朝四方,神采奕奕,惟妙惟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沿塔内木梯旋转拾级而上,抵达顶层见一尊慈祥的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峰上。顶层四方有窗,可观古城东南西北景致。从北窗俯视,勺湖风光尽收眼底。
文通塔周围,修竹篁篁,桃红柳绿,假山奇洞,还有石雕古人像、石龟等景物,让人目不暇接。文通塔有一则绝妙的故事:相传明代一位皇帝的宠儿,因怀疑其姐夫(即驸马黄琛)所言淮安人出口成章之事,来到淮安考察。一日,他外出游玩回驸马府邸,问驸马道:姐夫曾言贵府南有文庙,北有文楼,东有文渠,西有文通塔,今我在西城根指塔为题,吟出一联:“一塔巍巍七层八角四方”,请路人对出下联,路人摇一掌而无言以对,岂不笑煞人也。驸马听罢,哈哈大笑说:贤内弟你真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路人已经对出下联,你居然还蒙在鼓里。他们的下联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皇帝宠儿面红耳赤,羞愧万分。这故事虽属民间传说,却也可说明淮安是个文人荟萃之地。
过文通塔,在勺湖边林荫小道上北行,如同人在画中行。眼眸中,勺湖中碧波荡漾,几只野鸭在湖面上嬉戏觅食;湖水边蒲草新绿,春风中摇曳清丽的身姿;堤岸上柳枝吐翠,万条垂下绿丝绦;树梢间喜鹊飞来飞去,啼鸣声悦耳动听;小路边野花绽放,释放出馥郁芬芳的花香……
在湖边小路的一个拐角处,忽见一座多孔、数十米长的石拱桥,形如一条彩虹落在湖面上。站在桥的中间,视野豁然开朗。亭台楼阁、九曲廊桥、土山钟楼、碧荷轻舟、湖光塔影等勺湖全景,宛若一幅水墨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勺湖旧貌依然,是外地游客观光揽胜、城里居民休闲娱乐的绝佳之地。
|SANWENJIE·「肆」|
/
(图片来源:苏门青草浅)
月湖,位于淮安老城西南隅,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41年),筑淮安城取土后形成,湖边万株垂柳,又名万柳池,明代称云水清环,或南池,清末民初以其形如半规改称月湖。原是西水关通于城外管家湖的一泓野水,水上面积近百亩。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赐额,在池东半岛的废道观上建开元寺,后又在池心小岛上建了一座紫极宫,遍植芰荷桃柳。唐宝历二年(826年),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奉诏回京,曾随楚州刺史郭行余欣然来游,赏淮杞之奇,饮井水之甘,各留佳句赞之。开成四年(839年),日本圆仁法师一行僧人入唐求法,也曾在此小住,临摹了妙见菩萨与四大天王像带回东瀛。万柳池西南角近南角楼处,有一著名酒楼清溪馆。溪接水关,城外里运河之水汩汩流入池中,馆里有亭台假山,花木奇石,尤以竹胜。潘埙《酬柳泉午后清溪馆宴集登假山》云:“万竹裹亭馆,一溪涵海山。”与清溪馆隔湖相望的是二帝祠(祀文昌帝君与关圣帝君)。大殿西南有“广厦六楹,后窗前楹,轩牖洞开,额曰:秋水蒹葭之馆”。乃道光年间丁晏捐建,其自撰联曰:“月朗云开,容我百觥邀客饮;波平风静,有人一棹听渔歌。”书法家吴让之隶书扁额。消暑纳凉此馆为上选之地。民国年间,这里开设了清林阁、蒹葭会馆、万柳茶社等几处书场茶楼,仍是大众消夏的好去处。如今,许多的历史建筑已毁,但遗址还可寻。
月湖中长满鲜蒲,因淤深泥肥、水质清澈的原因,蒲茎是淮上名菜。湖中岛上有一座天妃娘娘宫,得名天妃宫蒲菜。
蒲菜,又名蒲笋,属香蒲科水生植物,其味甘甜、清热、凉血、利水消肿,含粗蛋白、磷、钾、还原糖、粗纤维氨基酸。
蒲菜出淤泥而不染,肥嫩清香,淮安人西汉辞赋家枚乘为楚太子开出的食单,第一菜肴就是“雏中之腴,菜以笋蒲。”即用小牛的瘦肉,与蒲菜一同烹煮,味道鲜美无比。诗曰:“其嫩若何,淮笋及蒲。”可见,淮安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蒲菜是盘中美味了。后来,淮安人亲切地称她为“蒲儿菜”。南宋绍兴五年,宋朝著名的巾帼英雄梁红玉随夫韩世忠镇守淮安城,因被金兵长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偶然发现马食蒲茎,因而取城中三湖中的蒲菜代食,解决了粮食尽绝的困境,终于打败了金兵,保全了淮安城。故淮安民间又称蒲菜为“抗金菜”。
明代诗人顾贯初诗云:“一筋脆蔬蒲菜嫩,满盘鲜脍鲤鱼香。”清代殷朝端在《春蔬》里赞美:“春蔬那及吾淮好,入馔蒲芽不论斤。”俗话说:“蒲菜根,生水曲,年年砍蒲千万束,水乡人家衣食足。”在淮尝蒲菜,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
初夏的月湖,一泓碧水中充满野趣横生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清晨,万道珣丽的霞光洒落下来,湖面上波光潋滟。湖中,成片的蒲草长势茂盛,枝条翠绿而细长,尽显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一株株洁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迎着霞光含苞怒放。一粒晶莹剔透的水珠,潇洒地从荷叶上滑落,湖面上浅起一层漪涟,犹如人扩展的思绪;飘浮的绿萍,肆意地生长,它们相依在一起,如一块块绿色的毯子铺在湖面上;湖道中,小船来来往往,滿载着新割下来的蒲草和新出水的草魚;湖岸边的码头上,几位依湖为生的人们,坐在小板凳上剥蒲菜、卖鱼。晨光里,专程而来或路过之人围成一圈,或问价,或购买,一时成为湖鲜小市场……
如今,一城三湖,在静美的岁月里,仍在演绎着古今风情!
(图片来源:@骆洪宾)
骆洪宾,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淮安区作协会员、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家》《新华日报》《丰碑》《大运河文学》《文学百花苑》《文史淮安》《淮安文史研究》《淮海晚报》《建湖日报》《淮安区报》《扬子晚报网》《光明网》等报刊杂志。
主编:卞毓方| 出品人:李剑锋副主编:丹青丁一 梁长峨余继聪 姜君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bjcx2508@163.com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