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南京科举博物馆(金榜题名时 南京科举博物馆及其展陈)

南京科举博物馆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要贡献。唯贤举才、学而优则仕的选材制度为向现代制度文明过渡奠定了基础。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完备,宋代改革,元代中落,明代鼎盛,至清代灭亡,南京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号舍20644间,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比比皆是。它是科举制度有形遗产的最直观体现。
科举制度废除后,曾经规模宏大的考场,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仅明远楼及南京中医院内的飞虹桥,为当年贡院旧物。夫子庙及江南贡院历史街区传统文化衰弱严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严重不足,急需整顿改造。南京科举博物馆的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南京科举博物馆2011年11月立项,是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保护文化遗产,清理提升历史遗迹周边的环境;二是恢复历史记忆,呈现江南贡院历史格局,建设专题性的科举博物馆;三是改善城市空间,打通江南贡院南北中轴线,开辟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四是振兴文化事业,以科举文化为主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采取了城市整体的设计理念,从时间轴线上体现历史—现状—未来的整体概念:回溯历史,科举博物馆以保护和恢复江南贡院为本,从被岁月时光湮没的遗存中发掘出埋藏已久的科举宝藏;针对现状,科举博物馆对积淀多年的科举文化资源条分缕析加以整理,以纵、横两个维度对科举文化进行研究、展示;面向未来,科举博物馆将充分汲取科举文化的养分,以古鉴今,连接起古代科举与当今的选拔制度,彰显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
2016年底,博物馆完成提档升级,2017年1月28日正式试运营。新设计的南京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宝匣,以魁星堂为核(象征科举学而优则仕),以竹简堆砌而成的墙为皮(象征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举历史册页),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等待开启。
到科举博物馆来一次探宝之旅
南京科举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巨大的宝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游客由象征科举1300年历史的130米长的坡道狭长空间环绕而下,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竹简垒砌的立体庭院,参观者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洗涤胸中的浮躁,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除序厅、尾厅,有5个中心展区、33个展厅,从负四层至负二层顺序延展。
▲  科举世家

序 厅【铅字墙】进入博物馆序厅,左侧高达八米的壮观墙面上,镶嵌着铅字版的“四书”、“五经”,象征学海无涯。以铜色的经书文字,勾勒出满腹经纶的考生影像,呈现出赴考场景,观众犹如与考生结伴同行。
水幕墙为背景墙,沿着耳熟能详的人名逆流而上,象征着这些有作为的人的努力与奋斗。再以重要文物“科第世家”牌坊相配合,隐喻科举考试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影响。水幕墙下方运用铜色镜面勾勒入仕官员人影,观众穿越牌坊门洞后,身影会自然地与文武百官重叠,十分有趣。

第一展区:为国求贤整个展区综合展现科举精神,串联出一条丰富精彩的时代长河,在知识面、视觉面、空间感上,赋予观众全方位的体会与情境感受。起始以周文王求贤、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等典故布设场景,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的殷切之心,突出科学选才制度的重要性。随之以编年史的方式,通过展现科举的千年发展历程,在介绍科举渊源的基础上,完整呈现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到改革与废止的全过程,以凸显科举在君王求才、士人求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呈现出科举制度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演变,向“至公之制”目标迈进的过程。
▲为国求贤
本展区单侧安置展柜,观众参观动线单一而明确。展柜上方以各朝镂空窗格,暗示时间的流变。与展柜相对的一侧,布设隋朝之后的各朝代表性图像与科举故事。高13米的长廊上方,悬吊鱼跃龙门公共艺术作品。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乡试】乡试是明清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展厅以贡院号舍为依据设计,通过多媒体影片、珍贵文物展示等,使观众如同当时应试的考生,经历入场、答题、号舍生活等过程,体验考生九天六夜的艰辛考验。接着通过互动装置与文物,介绍考官在内帘、外帘的诸多任务,并呈现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身份、地位转变等。
【会试】各省举人皆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并拥有殿试资格。展厅布设了生动的人物雕像以及公车文物,透过窗格与灯光,观众犹如回到当时的时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一同赴京赶考。
【殿试】殿试是科举中的最高一级,本展厅以紫禁城保和殿为设计依据,展出殿试考卷及题目等文物,重现殿试场景,使观众感受殿试的严肃及皇帝“临轩策士”的意义,凸显历代君主对遴选人才的重视。展厅还特别设立殿试卷区,展示了珍贵的“庄瑶殿试卷”,通过双面布展的方式,观众得以目睹难得一见的殿试卷,进而了解考官及皇帝如何评阅试卷及钦定进士名次。
▲ 殿试
【中厅 魁星点斗】位于整个负四层的中央,在挑高12米的空间里,充分运用四面高耸的墙面,放置四书五经与科举相关的书籍,传达出读书人准备科举应试必须读万卷书的涵义;墙壁上方布设环形屏幕,天顶设计为星罗密布的夜空,并结合魁星点斗的典故,呈现出北斗七星的主景,参观者在此可以体会“魁星祈愿”到“衣锦还乡”的文化传统。
▲ 魁星点斗

第三展区:金榜题名【传胪大典】金榜题名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的重要时刻,体现出整个社会对进士的钦佩与赞扬。在这之中,公布榜单是一项繁复而隆重的典礼。此厅围绕这一主题,将典礼仪式的动态画面缓缓地投影在一幅艺术画卷上,远看是一幅优雅的长卷,近看是栩栩如生的典礼仪式。
▲  传胪大典
【大小金榜】“金榜题名”这一成语来自于科举发榜。公布进士名次的榜单用表里二层的黄纸书写,故称黄榜或金榜。以皇帝名义颁布,又称“皇榜”。当金榜张挂城墙,会引起民众争相观榜,一睹新科进士的风采。此厅选择复原部分场景,加之金榜文物展示,使观众能够感受揭榜氛围,加深对文物的认识。
▲ 大小金榜
仇英的《观榜图》是描绘发榜场景的知名画作,它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相关庆典礼仪等情景。基于仇英画作《观榜图》而创作的互动,运用了影像感测、可触握媒介等多种先进技术,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画作精粹,加深对科举文化的理解。
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进士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殿试后会再次通过朝考制度对新科进士进行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将进入翰林院学习为官之道。
▲ 登科提名
【社稷栋梁】唐宋以来,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结缘,都有过读书应试的经历。展厅内布设了栩栩如生的科举名人雕像,诉说每位科举名人的生平故事与著作,体现出科举选材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 社稷栋梁
【科举世家】展厅高达7米,运用挑高二层楼的空间优势,将象征世家荣耀的匾额悬挂于半空,观众进到展区,即可看到壮观的匾额群列。此厅还配置了许多与科举教化相关的家具、摆饰,使参观者得以了解科举制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除此之外,围绕俗称小登科的婚庆主题,通过洞房空间的布置,呈现科举对民俗生活的影响。

第四展区:金陵佳话南京是明清江南乡试的举办地,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基地之一。三年一次的乡试,对南京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造就了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鲜明的地域文化,还塑造了南京特殊的人文精神。
▲ 金陵佳话
本展区将科场所在“十里秦淮”具体而微地纳入展厅,营造南京明清市街繁华的景象,通过引导观众体验“考生角色”,借由模拟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茶舍、试馆、江南贡院、书坊、河房、名人故居等)了解科举制度如何塑造南京的人文景观。

第五展区:源远流长【科举之殇】本厅展示了科举制度走向废除的历程,叙述清末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变革冲击下,对取士制度逐步调整。此厅充分利用紧凑的空间,布设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停废科举、出国留洋等主题,通过历史事件中的片段纪录,展现新旧思想交织的主题内容。除了营造起承转合的场景氛围,使观众能静心思考科举废除的历史意义,更以动态及静态的文物、字幕、声音与场景,交错呈现那一段波折又影响深远的清末变局。
▲ 源远流长
【民国考试院】观众走在民国建筑布景的回廊内,透过橱窗中的文物了解中华民国设置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古代科举考试在考选原则、形式上的继承、相似之处。
【高考教室】当代高考制度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可以视为古代科举文化的精神延续。还原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教室,唤起观众当年辛勤苦读、奋发向上的记忆,并借由多位名人回忆,凸显高考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世界影响】科举不但在唐宋时期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建立起科举制度。到了十九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该国文官考试制度。本展厅以“海上交流”为设计主调,中央圆柱型多媒体以传教士为主角,展示科举制度的传播与文化交流,后方安置中西文官制度发展年表,使观众能够得以一窥中西方选官制度之对照。本厅欧洲部分采用西方传统罗马建筑为设计元素,透过穹顶拉高观众视角,打破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塑造出圆形的空间象征寰宇,并布置官员办公桌,营造西方文官制文化氛围。
▲ 世界影响

尾 厅呈现出历史名家对科举存废的正反观点。若有所思的孩童雕像体现了当代人对古代科举制度、现代考试制度价值的思考。
科举制度是影响中国社会文化至深的根基之一,希望通过南京科举博物馆,使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科举,并汲取其文化精髓,利于当代文化建设。
科举博物馆“五个一”与众大不同
一座专业的博物馆作为一座遗址专题性博物馆,南京科举博物馆以制度、空间、文化、遗址为四个切入点,以情景式设计创造具有时代氛围的叙事舞台,以多元互动使观众体验科举全貌,以江南贡院遗址为依托,做科举文化的传承者、科举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者。

一座有使命感的博物馆博物馆将中国科举制度的价值加以客观呈现,以“认识科举制度”“探索科举制度的功能”“体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启发观众的思考”四大主题为基础框架,以10000余件馆藏文物、互动参与的展陈设计、数字化的多媒体设备、高度还原的场景设计为支撑,将千年科举历史尽收其中。向观众展示科举制度前世今生,也引领观众重新思考科举制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一座有趣的博物馆为使展陈生动有趣,科博以相关文物为展示核心,在主题典藏量充裕的区域,以文物为传达知识与信息的主角,布设生动场景呈现相关主题,辅助文物展现时代情境;在缺乏文物传达的主题区域,则以多媒体深入浅出地说明历史事件、应考程序、趣味故事等,延伸展陈内容的深度;或以互动装置让观众亲身体验,使其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如今像“观榜大发现”等多媒体互动项目,已成为科博馆人气最旺的地方。同时伴随展览开发的多种社教和体验活动,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使科博真正成为了一座“有趣的博物馆”。

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作为“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科博馆依托地面遗址,馆体位于地下20米,以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达到自然采光通风,观众可以在展厅的进出之间与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与春秋细风、冬夏雨雪为伴,经历一番科举命运的浮沉变化。馆内还大量应用了低碳环保的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一座“勤奋”的博物馆科博馆开馆一年来,力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展陈布局与内容,在大力征集、研究相关科举文物的同时,定期对文物更换、维护,使观众在不同时期得以一览不同文物风貌。科博馆还以南京及科举文化为主题,策划完成了“殿撰墨翰——长乐阁藏明清状元书画展”、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国学文化万里行展览、“郎行天下、武场夺魁——郎红天工与武举珍奇特展”等10次临展。

? 安来顺(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南京科举博物馆是独树一帜、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不仅全面反映了中国科举史,还实现了博物馆主体与历史遗迹明远楼、贡院的结合,实现了博物馆发展与周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已与周围文化氛围及建筑融为一体的科举博物馆,成功地使当今的人们重新认识科举制度,重新理解科举制度,并借由科举制度思考当今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穿越历史长河传承至今的文化魅力。
? 李跃进(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   
南京科举博物馆建设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又建设在夫子庙景区内,独特的地理优势为科举博物馆增色不少。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风格也与周边建筑、文化氛围相契合,不仅使博物馆发展良好,也助推了景区、南京城的发展。
博物馆在展陈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整体陈列风格既体现了博大与精微的相融,还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当代观众所需的亲和共存,在历史的精气神与观众的融入感方面把握的非常好,凸显出科博专有的文化特质。
? 杨玲(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长)   科举博物馆运行一年来成绩斐然。除了整个团队的努力,与它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也有很大关系。在创新的模式下,围绕科举制度这个核心,成功使博物馆成为主题突出、叙述丰富、管理有效、运营成功的专题性博物馆中的典范。

? 黄春雨(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科举博物馆这一年来的成绩让我们看到它已朝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不仅空间设计上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实现了展陈布局上的创新;状元大讲堂的举办也使我们对科博在文化传播、承担起社会使命的能力充满信心。

? 陈同乐(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南京科举博物馆是我看到的刘克成老师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它既有极好的打开方式,使观者在进出展厅之间能够感受到空间的呼吸感,同时还有极佳的场域,整体建筑和展览有诸多可供品味的驻足点、思考点、兴趣点。
展览非常有特色、非常平实、非常精致。可以说,自从有了南京科举博物馆,夫子庙开始有了品质的变化与提高,南京人来到这里有幸福感、获得感。科举博物馆逐渐成为讲述科举故事、秦淮故事、南京城故事的优质平台。
? 水涛(江苏省文物保护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科举博物馆是一座非常接地气的博物馆,这里的“地气”指金陵文脉。它的建筑独特,合理利用了城市空间,设计师的理念很新颖。博物馆的形式与内容都牢牢抓住了金陵文脉的内涵,展陈上做到了科举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连接,传播了积极的读书精神,对于改变人们对科举制度的偏见有很大作用。

 (本版撰稿:冯家红)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13日第8版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南京科举博物馆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