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伤感文案

【作家专栏】李汉君|??三位女士的三本书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chuangzuoxinde李汉君
三位女士的三本书
之所以用这样一个标题,缘于2020年一年之中,分别收到了三位女士寄来的三本书:郑彦芳老师的《风行陌上》(六月上旬)、张贺霞老师的《风过童年》(十一月下旬)和王艳秋老师的《草木引》(十二月下旬)。三本书的作者同为女性,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因为我想:三个人,三本书,笔墨之间会有什么异同呢?彼此在视野上、情调上和文笔上将会有怎样的区别呢?这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探求,我开始了集中阅读。下面,只就这三本书的选材和特点,提纲挈领地谈一点自己的读后感。过去坊间曾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更早,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话,都是对女人的轻视。这种轻视倒也不无来由。因为古代女人不读书,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眼中只有娘家婆家,心思只在孩子丈夫身上,所见所识自然不如读书人。就算作了皇后、贵妃,也有明文规定“不得干政”,弄得一部中国古代史,讲述的,基本都是男人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女人不但作得一国总统、总理,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佳作风行天下。就是我们“新锐散文”平台上,不仅女性作家众多,好文章好书,也是层出不穷。眼前这三本书,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三本书在题材的选取上,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着身边的事物书写自己的所忆所念和所感所想,同时,不约而同的,书中又都收入了数篇游记。《风行陌上》收文49 篇,共分五辑:《生活在别处》《那些年的年》《在路上》《又到此间来》《那时你少年》,其中《又到此间来》一辑6篇文章为游记。《风过童年》全书58篇,未分栏目,其中收录游记3篇。《草木引》收文较多,共计125篇,分为七辑:《孤绝如茶》《与兰为伴》《俗心清供》《凡间烟火》《梨花深处》《散煮光阴》《沉默是金》。其中《梨花深处》目下19 篇,是为记游。同样叙写身边的事物,三个人的着眼点却各有不同。通过《风行陌上》我们看到,其中大多数篇章都在描述故乡往日的生活。她一次次回乡,探访那些老屋旧宅,追念往日的逝者,品味着已然渐渐远去了的时光。在这些“回访”的文字里,有作者的回忆,更有作者的找寻。那么,她回到往日的时光里去找寻什么?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回返故乡,去苦苦找寻呢?读罢全书,掩卷而思,我似乎感觉到:作者所找寻的,正是她失去了的亲情,是故地故人曾经给予她的温暖。现实是严酷的。这种找寻和重温,无疑是一种慰藉。所有的乡恋都是情感的回归,是枝叶对根的不舍,也是生命对故土的依恋。书中的《风过留痕》《黄昏的孤独》《老屋》《陪伴母亲的日子》《日色匆忙》《时光背面》等一些篇章,所描写的,便是重回故地,对过往那些人和事进行追忆。这种追忆,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上。在《风行陌上》一书中,通过作者的笔触所及,我们看到,昔日温馨的家园已然日渐衰落了,往日的亲情,也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再也无法挽回了。眼中所见,多是空置的老屋,残缺的土墙,冷寂的巷口和落日的余晖……作者带着一丝伤感,回想着昔日的时光,心底里不由发出一声声叹息。这种叹息,便构成了全书的主基调。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安徽周海老师的几篇文章,也是感叹乡村的衰落。记得在他《藏在一滴露珠里》曾经留言:“自古以来,田园便是与仕途对应的,是文人的退路或归宿……但如今,‘田园’却已徒有其名了:禾尖上的露珠不见了,井壁上滋养着青苔的露珠没有了,连水井都坍塌了,河也脏了,老屋天井里的荷叶,没有雨露的滋养,也已经枯萎了……‘田园将芜胡不归’?因为如今的田园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那份自在、自适和自足,于是,一个从田园里走出来的孩子,在外漂泊多年,如今鬓染轻霜了,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精神家园,迷失了回乡的路,就如一片落叶,不能归根。不能归根,那又飘到哪里去呢……”此刻读《风行陌上》,让我又生出了这样的感慨。
《风过童年》则是通过一双儿童的双眼,将幼年生活过的胡同、老街、旧宅以及村中各色人物的那些陈年往事,一一讲给人听。讲述,是作者结构文章的主要手段,而从前那些人物和故事,便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在书中,有日据时代救过我们一房老小的太爷爷(《冬日暖阳》),有地下交通员麻子爷(《岁月》),有和蔼的夏奶奶(《亲家胡同》),有场屋里的大牛(《麦场的场屋》),有冠名“狐狸精”的子运婶(《子运婶》),等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作者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品德,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揭示出人性的弱点甚至缺失。那些人物各具神态,绝不千篇一律,如同一个人像画廊一般。一座西王祥村,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这里既有人间喜剧,也有人间悲剧。有救人救火的老一辈,也有为争宅基地分毫不让的后人。在这块土地上,既生长着人性的善,也显露出人性的恶。我们为年轻的后生在这里盖起新砖房,娶妻生子而高兴,也为那个年仅十五岁的二兰被逼不过,跳了井而难过,更为那个被扔进井中的天津小男孩而倍感愤怒。善良无需理由,而邪恶却有各种借口。一辈辈西王祥人,按照各自的信条和逻辑,繁衍生息在那块土地上。《风过童年》在讲述这些人物和往事的同时,作者还关注到故乡村名的来历,胡同的历史和变迁,以及那座点将台的种种传说,使故乡西王祥多了一抹文化色彩,也使全书有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
王艳秋的《草木引》一书,也收入了一些游记文章,例如《问佛九华山》《遗落的王朝——西递》《一城厚土千年风华》《法门寺怀思》等等,让人欣喜的是,作者不限于常见的那种游记笔墨——只随着游览的脚步去描摹景色,而是触景生情,有所思,有所想,就如她自己所说:“近两年来的一场场旅行,九寨、西安、台湾、云南、海南,那么多令人惊羡不已的风景,及至亲临了才发现,最美的景致永远停留在静止的画面里”,“我们不能单单为看景而看景”。正因如此,她的游记并不作泛泛的景致描摹,在意的,多是景致所引发的一念一得。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游记,显得别具一格。另外,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草木”,并不是生长在深山峡谷里,这些储于室内或院落的“草木”,入水则为一杯清茶,出镬便是桌上佳肴,既有植诸盆中的菖蒲,也有煮于瓦釜的草药……《草木引》的众多篇章,虽然也在瞩目身边的事物,但却大都集中在了茶饼、盆景、书房清供、餐桌果蔬以及那些过往岁月所生发出来的所思所感上。草木生于近旁,日子流出指间,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却常常让人遐想,令人别有所悟。看着书名“草木”二字,不由想起两句诗来。一句是陶渊明《桃花源记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是说草木也同人一样,能够感知世间冷暖;一句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说的,则是人对待外界的态度了:花繁深谷,开则开,谢则谢,是否有人观赏,又何必太过在意呢?这两句诗的意思,都可以在书中读出来。当然,这也许是一种隐士心态,不过在当下,尤其是对于一个经商的人来说,能够如此看淡功名利禄,已是极为稀缺,难得一见了。三本书概括起来,如果说《风行陌上》是在故乡寻根,《风过童年》是在讲述故事,那么,《草木引》就是在谈修心养性了。寻根者难免感伤,讲故事多有自信,而修心,却需不断自省。不同的心态,在其笔下,自然便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却又都以各自的方式感染着读者。先来看《风行陌上》中几篇文章的开头:“一个下午能咋样过去?在老屋的残垣断壁下,还是在凭空旋起的一股风里?刚刚还踩在脚下的枯枝败叶裹着尘土被风卷起来,纷扰在我周边,头发一啵儿一啵儿被扬起来,站在院子中央四顾,没想到老屋已经没有我容身的地方了。”(《风过留痕》)“每次面对黄昏里渐渐淡去的云霞,都会陡然生出莫名的惆怅,总感觉这片片看似绚烂的风采多多少少都带了些落寞和孤独。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孤独的,这黄昏中的落霞便是孤独的一种宣泄吧。这个时候不由得想到原本孤单的母亲。”(《黄昏的孤独》)“是在屋里,是在做着什么,抑或什么都没有做,倏忽间,觉得四周一下子空阔了,寥落了。”(《日色匆忙》)如此感伤的笔调,书中不乏其例。也正因如此,书里面的文章,在时间点上,几乎清一色都安排在午后或是黄昏,绝难见到旭日冲天或是朝霞绚丽。这一点,我们甚至从文章的标题上也可见一斑:《黄昏的孤独》《日色匆忙》《时光背面》《黄昏》《暮春,有风吹来》《暮秋》《最是秋日又黄昏》。这样的文字,与作者落寞忧伤的心绪是相得益彰的。全书中只有一篇《早安》,文章的开头有“夏日晨曦来得早,晨光熹微的时候有鸟儿鸣叫檐头,远远近近婉转呼应……”结尾有“阳光暖暖的,满满地洒向四野,由衷地朝向阳光道声早安”,这样几句简略的语句,让人感觉到一抹亮色。可见,伤感、忧郁,是这本书的底色。深刻起于忧思。我没见过郑彦芳老师本人,读着这些文字我猜想,生活中,她是不是一个具有忧郁气质的人呢?而《风过童年》,阅读的感受则会有所不同。书中的篇章,大多都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童年时期的所见所闻,讲述过往的那些人和事。作者所讲的,几乎都是“别人家的事”,而且是在心里沉淀几十年之后的一种记忆的复现,心态自然比较平和,笔调也可以轻松许多,即便是讲到死亡,也能够进行一番理性权衡、艺术取舍,将情绪控制在一个有分寸的范围之内。《风过童年》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非常善于对一条小巷,几间屋舍,甚至整个村落的布局,进行十分细致的交代,把地理方位、组合关系,甚至形成的原因,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点,《八大胡同》一文表现得尤为集中:“我们村分为东街和西街,中间一水相隔。东街势大人多,住着我们村的原始居民,所谓王巷村,便是指的东街。西街小而人少,是几家外来投亲居民,不足一提。东街有八大胡同,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十大胡同。其中南街四条,北街也四条,北街另外两条,一条胡同没有人家,残垣断壁,已经衰败。另一条只有一户人家,还是一条拐角胡同,在胡同尽头要拐过去才见一户人家,门口冲西,正对着主胡同尽头。从外表看,这条胡同似乎在建房时不小心丢掉了一块,或者相邻两家在建房时没商量好,划开楚河汉界,互不干涉。而这两家确实是住着不相干的周姓和赵姓两家外亲,周姓是东头周的分支,赵姓则是中间张姓的外亲。八大胡同中,南街的四条整齐划一,深而幽远,人家密集,而北街的几条则短而破败,其中多断壁残垣,透着萧条。”胡同人家的故事,就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了。除此而外,《那井,那人,那些凋零的花》《水趣》《点将台》《冬日暖阳》等一些篇章,对地理方位的描写,也都很具体。如此一来,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记忆的准确和深刻,同时,也让人读起来感觉真实可靠,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与上述两位作者的风格完全不同的,是王艳秋的《草木引》。《草木引》一书没有对景物的细节描摹,也没有大段的情感铺述,有的,是由身边的“草木”所引发的所思所感。理趣,是全书的一大特色。与物通心,感悟世理,是作者抒写的主题。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并十分注重内心的自省与感悟。她向往自我灵魂的美洁,力求通过日常的修炼,以达心灵的自我净化。作者经营茶叶,却将商品当作了艺术品,极力发掘器物身上的美。一饼茶,作者却从商品名称上看到了别样的景致:“凤峤烟雨,定是那崇山峻岭之巅远离凡尘的烟雨,有着雾霭缭绕的曼妙,汇聚山峦千百年之清芬,凝粒粒珠玑,悠悠荡荡于天地之间,惠泽所有与它有缘的人。”由此,作者又想到了沈约《芳树》中的两句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于是“思绪在古诗与香茗之间徜徉”。这样的文字,读来如饮甘铭,满口生香。作者茶室和院落里的兰草,案头的菖蒲与奇石,博古架上的紫砂和瓷偶,无一不透露出一种文化气息。这就是作者的情趣之所在。即便是那些入于鼎镬的萝卜、白菜、葱、姜、蒜,作者也要从中去感知这些“俗物”的“文化”味道,绝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读这本书,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将那些寻常日子过得风雅有趣,享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人的意趣。难得的是,作者这样生活,却并非出于刻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清修意愿。她虽然经商,却并不追求大富大贵,“小富即安,更要知足常乐”。非常欣赏她这样的生活态度:“无须刻意表现自我,在时光深处沉淀自己、修养自己,开出来的必将是一朵饱满之花,一朵沁香之花!”“最好的状态还是与天地对接,与大自然会合。可以是身体的行走,可以是精神的云游,专注做一个拥有‘我’支配‘我’的人,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乐趣兴致,在某一物件上烙印岁月的青花。”“浮身适意是为乐。人心如若从来不肯简单,世间万事皆会变成沉重的行囊……怕就怕我们连效仿的心都不复存在了。在这纷芜快捷的流年里,少有人愿意慢下来听一曲秋风的吟唱,等一场雪事的来临。人们浑浑噩噩追赶着日历,只怕一个眨眼就被遗失在日子后面。”读这样的语句,让我感受到:写作并不是在向人炫耀什么。写作是一种内心的修炼,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此生我们并不能到达灵山,修成正果,但毕竟可以在文字中净化和提纯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日臻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便终不能至,亦可心向往之。以上所言,实在是挂一漏万,对于三本书中的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均未涉及,没有别的原因,只因李东辉老师在书前的序言中都已讲得十分详细了,无须再来赘述。往期回顾
2019年新锐散文优秀作者作品回顾|李汉君
【作家专栏】李汉君|农家才女贺双卿
【作家专栏】李汉君|“看客”
【作家专栏】李汉君|“熟人”扬之水先生
【新锐公开课第九期】李汉君|散文的意义写作
【作家专栏】李汉君|读书往事
【作家专栏】李汉君|书店记忆
【作家专栏】李汉君|闲话书厄
作者简介:李汉君
李汉君,自幼喜书,但读得多,写得少。及长,不过数年知青,数年医生,数年编辑,随波而逐流,漂忽兮不定。转任文吏,缝裁嫁衣,方坐得几年小吉普,转眼又成田舍翁。于是复又埋首书堆,重操楮墨;煮字炼词心缱绻,纸上谈兵意沛然,无他,性本书生。
新锐散文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投稿邮箱:
hebeilli@163.com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主编:云起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李佩红胡安同 蔄红伟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新锐散文∣一个纯净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系主编。苹果手机用户可按下面二维码打赏作者
苹果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作者
扫码赞赏请留言注明作者姓名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